

(臘灣。攝影:黑興友)
在云南省楚雄牟定縣鳳屯鎮,有個名叫臘灣的彝族村,完整的保留了傳統彝族村寨特色,是一個古老、神奇、神秘和令人向往的地方。臘灣,彝語里意為有月亮倒影的地方。

(臘灣 攝影:黑興友)

(臘灣 攝影:黑興友)
臘灣地處南華、姚安、牟定三軸交界中心點上,曾是明清時期鹽商通往祥云、下關、昭通的一個古道驛站,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,歷史文化底蘊深厚。

(“瑪咕舞”)
這里有一種最原始、最古樸的原生態民族舞種——“瑪咕舞”,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,是如今瀕臨滅絕的舞種之一,被稱為“人類古老舞蹈的活化石”。

(“瑪咕舞”伴奏樂器“三胡”)
“瑪咕舞”,漢語意為“老人跳的舞”,據史料記載,該舞種起源于古代畢摩舞蹈降豹救人的傳說,后經牟定臘灣彝民整理編導、創作傳承而保留了下來。“瑪咕舞”以三胡伴奏,通過子弦、中弦和老弦的交替配合,彈奏出凄婉悠遠的聲音,舞者一個個舞步輕緩,神情優雅。有學者認為,其中的24跺腳代表了二十四節氣,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,一些動作姿態透露著祭祀的影子。“瑪咕舞”完整套路共24跺腳,從開場舞“烏扎若”開始,依次為“若扎若”“齊扎若”“采扎若”“提扎若”“瑪扎若”等,跳至24跺腳收場,層次清晰,相互連接,承上啟下,層出不窮。

(“瑪咕舞”伴奏)
臘灣響水河上,有一座石拱橋,歲月風霜已把橋面橋欄磨蝕出凹痕殘跡。在臘灣山水故事里,彝族先民用智慧斗貪官,過橋須下馬下轎,故名曰下轎橋。歲月流逝中,橋的初始功能淡出,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公路橋。公路擇道修建,留下這座風雨橋,記錄走過的騾馬商賈和山水相連的情誼。

(“瑪咕舞”)
神秘古樸的村寨、神奇古老的“瑪咕舞”、底蘊深厚的古驛道……臘灣,等你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!

(繡娘)

(彝族刺繡)

(彝族刺繡)
小貼士:
臘灣位于牟定縣城西北31公里,地處南華、姚安、牟定三軸交界中心點上,是明清時期的運鹽通往祥云、下關、昭通的一個古道驛站,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。
臘灣,地北與姚安縣交界的山灣地帶相連,處在一條北南向的嶺崗上,由低到高排列著龍鱗似的青瓦房,四周山巒起伏,云遮霧障。神奇、古老的彝族老人舞,等待著你去奏響沉睡已久的千年古樂,神秘的姑娘房,待你去揭開她羞澀的面紗。
來源丨云南網